2015年3月11日下午,在世界青光眼周之际,著名眼科领域权威王宁利教授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了丁香园记者的采访,并就青光眼疾病的诊治现状进行探讨。
在青光眼的治疗中,对靶眼压的控制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要问题。王教授表示,靶眼压是一个临床概念,但在执行过程中,确定靶眼压是比较困难的。如谈及体重,其正常范围的界定和年龄、身高以及种族等因素可能都相关。
靶眼压也是这个道理,简单来说,将眼压恰好控制在视神经不再受损的范围内,就是靶眼压。靶眼压的确定有公式,人各不同,初次治疗时起码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于早中期青光眼,眼压要求控制在15 mmHg,对于晚期就要求在12 mmHg,这些是估计值,能做到多降 1 mmHg,意义就非常大。由于个体差异,靶眼压的界定需在治疗过程中摸索,也许经过一年半年的时间,才能摸清该患者的靶眼压水平。
目前,青光眼的药物治疗是主流,因为手术有风险,也有并发症。手术患者往往是由于药物很难控制眼压,以及病人复诊随诊条件差、地处偏远看病难等原因。另一类患者是对药物过敏,或是患者身有残疾无法自理,不能自行用药,这类病人一开始就要考虑手术。
在青光眼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中,医生给患者的告知极其不充分。举个例子,药怎么用,睡前一次,早晚再各加一次,这就算是告知了。睡前和早晚,“晚”的这一次和睡前这一次要相隔多久,这没有告知。更为重要的是,也没告知用药之后可能发生怎样的副作用。所以我们得强调,充分的告知是医生用药指导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由于国内近视患者越来越多,记者也就这一问题请教了王教授。近视患者如曾做过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话,角膜厚度变薄,就会影响眼压测量,此时又应该如何诊断和治疗呢?
王教授表示,做了手术矫正的患者,角膜不单单是厚度变薄的问题,角膜形状也发生改变。测出的眼压肯定比实际值低,也比角膜薄的正常人低。因此在国外,术前术后都会测量眼压,通过这些数据来修正眼压差值。在之后的眼压校正中,可参照这个数字进行换算,一般不会引起误差。但目前国内还不能做到这一点,只能按照角膜薄了多少做换算。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用手机测量眼压的装置技术也应运而生,王教授对此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他提到:“我们也看到用手机做眼科检查,特别是眼底照相,当然现在它的清晰度还不够。如果照得好能清晰显示视盘的话,又可以检出一大批青光眼患者。用手机做眼压测量的可能性非常大,将回弹式眼压的探头安装在手机上,就可以收集数据。”
当然,他补充到:“这可能是大型互联网公司或者其他IT行业做,我们也做了一些用手机软件,可能下个月发布APP,也具备了检查视力、敏感度、视觉等方面的功能。”
青光眼强调早诊断早治疗,谈及我国现状,王教授举了个例子,过去说青光眼,都知道是眼睛突然胀痛,失明,再到医院看病。这种青光眼在中国不多了,预防工作做得好,急性青光眼就越来越少。真正的患者大部分生下来是没有症状的,眼睛不痛不胀,视力也看似正常。事实上它有症状,比如看电视时屏幕颜色变淡了,视野也变窄了,有时觉得眼睛不舒服,或者需要验光重新配镜,这些都可能是青光眼的前兆。
我们国家的现状是: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只占真正青光眼患者的10%左右。90%的患者还不自知,所以没有得到治疗。中国眼科医生面对着很大的挑战,迈出的重要一步就是这次办的世界青光眼周。如果有条件,普通民众一年做一次眼底检查和眼压测量就能发现青光眼。这样,我国的青光眼检出率很快就能达到20%、30%甚至50%。如果达到50%,我国的青光眼致盲致残率就减少了一半。
所以,大众健康科普这一模块非常重要。在院医生应该致力于提高诊疗水平,更要做好普通民众的科普工作。不能等到患者失明了才到医院就诊,那就太晚了。青光眼就是不可逆的致盲眼病,但它是可防可控的致盲眼病。
王宁利教授在上海的会议上提到了慢病管理的概念,慢病管理的思路被用来管理糖尿病,那同理,这个思路也适用于青光眼。
他表示:“眼科疾病相当一部分都属于慢病管理,世界卫生组织没有眼科门类,而是把眼科归属于慢病管理。世界卫生组织的防盲组织属于慢病管理,眼科疾病患病率高,患发人群高。但是,国内首先注重是患者能不能生存,能不能较好生存,把危害生存的慢病先拿出来了,对危害生存质量的疾病却没有纳入慢病管理中去。当我们都能活着的时候,就想着活得好不好,这样才能做好眼科疾病的慢病管理工作。”
“糖尿病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糖尿病,能不能不得糖尿病,得了以后能不能不得并发症,得了并发症能不能不死人。那么,在眼科中,就是能不能不得青光眼,能不能不影响生活质量,能不能不瞎。”王教授补充道。
有人说,中国的眼科在发展,青光眼却越治越多,白内障也越治越多。王教授否定了这样的说法:“到2020年,全世界可能有将近7千万的青光眼的患者;到2040年,全球可能有1亿多的青光眼患者。这个数字令人听之色变,那全世界的眼科医生都干什么去了?医生都去哪了?”
其实,这些眼科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预测调查。首先,人口老龄化,青光眼是40岁以上好发的疾病。将来人口老龄化之后,患者必然越来越多。到2020的时候,预计7千万的青光眼事实上可能只有5千万。少了2千万,去哪了?这就是眼科医生的贡献,是社会的贡献。到了2040年的时候预测的一亿患者最后是7千万,眼科医生的贡献多少?3000多万。因此,不能说患者越看越多,越做越多。
最后,对于普通群众的筛查工作,王教授也做了表态,希望能通过医疗工作者、医药公司以及媒体的共同努力,提高社会的保健意识,做到青光眼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现在都强调血糖血压的筛查工作,政府也可以推广眼底检查的筛查工作,如果能像英国一样,成年以后每年都做眼底筛查,很多眼病都能早期发现。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远程医疗的发展,简化程序,县级医院的眼底照相机拍个照片送过来,就知道你有没有眼病,那么整个医疗状况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青光眼作为世界第一位的不可逆致盲疾病,国内被诊断并得到治疗的患者仅占所有患者的 10%-20%。对此,我们也同样期待王教授的普世愿望能早日实现,最后,非常感谢王宁利教授接受丁香园的采访, 愿未来的青光眼患者终能实现“生命不息,光明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