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Cushing综合征在儿童中发生普遍,是由于长期外源性口服或经胃肠道给与糖皮质激素所导致。局部使用类固醇类滴眼液而导致Cushing综合征则极为少见,查阅文献仅发现4例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发生以上情况的病例报道。
Scherrer教授等人于2015年3月在Eur J Pediatr上报道了一例5月龄婴儿局部使用地塞米松滴眼液后引起Cushing综合征病例。
此患儿于37 孕周出生,为异卵双胞胎之男婴,出生后发现双眼核性白内障,追问病史未发现明显病因(异卵双胞胎之女婴未发现白内障)。此患儿在宫内生长状况良好,出生后评价为健康新生儿(出生体重:2840g;出生身长:49cm),且未发现先天性感染。
为了保证术后视力,于患儿6周龄时实施双眼白内障摘除术。手术顺利,术后即刻点用地塞米松滴眼液(浓度为0.1%)来预防葡萄膜炎。前两周双眼每天2小时点一滴,后续减药方案按照以下表格实施。(表1)
表1 患儿白内障术后地塞米松滴眼液减量方案
白内障术后时间(周) | 地塞米松滴眼液剂量(滴/眼/天) | 地塞米松滴眼液剂量(mg/天) | 换算为等量皮质醇剂量(mg/㎡) |
0-2 | 12 | 1.3 | 94 |
3-4 | 6 | 0.7 | 47 |
5-6 | 5 | 0.6 | 39 |
7-8 | 4 | 0.4 | 33 |
9-10 | 3 | 0.3 | 24 |
11-14 | 2 | 0.2 | 16 |
在患儿3月龄时,配方奶替代母乳喂养。一月后,患儿开始拒食,导致生长停滞体现为下图生长参数的变化(图A)。5月龄时,患儿由于急性病毒性胃肠炎就诊医院。在体格检查过程中,体重与身长均低于同期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伴有典型的丰满多血质面容(图B),耳部和阴囊少量毛发生长。患儿血压正常(101/59 mmHg),然而骨龄不确定。
实验室检查示:血钠(138 mmol/l))与血钾(4.6 mmol/l)正常,体内皮质醇水平(清晨:5 nmol/l;午后:3 nmol/l;参考值:>64 nmol/l)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低(10 pg/ml;参考值:10–55 pg/ml)。
结合以上症状及体征,对患儿进行超声检查示双侧肾脏均存在肾钙质沉着症,左侧肾盂积水。但并未找到可导致肾钙质沉着症的病因。所有证据均指向:医源性Cushing综合征。因此,将地塞米松滴眼液的剂量减量,并最终停用(表1)。
在患儿12月龄时,生长指数逐渐上涨(图A),Cushing综合征症状逐渐减轻(图B)。实验室检查示血皮质醇水平(319 nmol/l)及ACTH (58 pg/ml)正常。
图A患儿纵向生长指数和体重指数;图 B 患儿3月龄(地塞米松治疗2月;左图)患儿1岁(右图)。
讨论
医源性Cushing综合征常见于患者系统性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然而在儿童期接受局部类固醇治疗引起此类疾病较为罕见,例如吸入治疗或皮肤擦剂治疗。糖皮质激素点眼导致Cushing综合征非常罕见。经查阅文献,现今只有4例病例报道过以上观点。
婴幼儿较成人白内障术后发生葡萄膜炎等严重眼内炎症的发生率更高,因此频繁使用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必要的。而严格的治疗方案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
局部滴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的全身性吸收取决于药物浓度、化学分以及药物载体。一般来说,结膜等黏膜组织是高吸收区,此外,泪道系统的鼻粘膜也可吸收。
现今所知,根据报道儿童全身性性吸收散瞳药(苯肾上腺素或环戊烷)可引起高血压或癫痫全身性发作。
本篇报道患儿接受标准浓度(0.1%,1.1mg/ml)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开始治疗前2周,日平均剂量为1.3mg(约5.2mg/m2)相当于皮质醇的量约为100mg/m2(表-1)。相比之下,健康婴儿、儿童体内每天皮质醇分泌率为4.3mg/m2,当其体内皮质醇等效量超过20 ~ 25mg/m2/24 h,体内生长率立即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在此报道中,证实当患儿点用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后确实出现生长率的下降导致其平均身长小于正常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总而言之,局部使用类固醇治疗可能引起医源性Cushing综合征。因此,我们在利用局部类固醇药物治疗此类病人时,应时刻注意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并紧密随诊。此外,长期治疗后停药可能导致肾脏功能衰竭,因此需谨慎使用局部类固醇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