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眼科协会指南:氯喹及羟化氯喹视网膜毒性筛查

2017-02-10 22:50 来源:丁香园 作者:小小豆子王
字体大小
- | +

美国眼科协会于 2016 年发布修订版氯喹(CQ)/羟化氯喹(HCQ)视网膜毒性筛查指南,针对 CQ/HCQ 视网膜毒性、毒性统计风险及推荐剂量、毒性风险因素及筛查等方面提出详细指导。

背景

CQ 及其类似物 HCQ 广泛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及一些炎症、皮肤问题,最近被应用于糖尿病、心脏疾病及辅助癌症治疗,但 CQ/HCQ 均具有视网膜毒性,可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威胁。

药物毒性不可逆转,但如果借助恰当的筛查方式,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变性前发现毒性损伤,减少或停止使用 CQ/HCQ,则中心视力有望保留。

CQ/HCQ 视网膜毒性

1. 机制

CQ/HCQ 毒性机制尚不清楚,实验显示,高剂量药物可对视网膜细胞代谢产生急性毒作用,但临床慢性毒性作用如何发生仍不明确。临床上,初期损伤作用于光感受器,随着外核层退化,RPE 损伤,最终导致患者视力丢失。

2. 临床表现

欧洲患者光感受器损伤通常在中央凹(图 1),亚洲患者一般在外周黄斑弓形血管附近(图 2),非裔、西班牙裔美国人损伤模式与欧洲人类似,但更倾向与外周黄斑牵连。其他种族人数过少,难以得出结论。

3. 视力

HCQ 毒性初期,患者一般视力正常,无明显视觉症状。若持续用药,功能干扰区域扩大,波及 RPE,入侵中央凹中心,就会引发视力丢失。

4. 持续毒性

HCQ 停药后,毒性仍将持续,因为 HCQ 可在体内蓄积,机体需花费数月才能将其完全清除。

视网膜毒性的统计风险及推荐剂量

HCQ 毒性的总发病率为 7.5%,日用剂量是毒性风险的决定性因素,与实际体重而非理想体重高度相关。

人口统计显示,HCQ 日用量 4~5 mg/每千克实际体重毒性累积风险较低。Kaplane Meier 曲线显示,患者 HCQ 日用量 ≤ 5 mg/每千克实际体重,5 年内发病风险为 1%,10 年内为 2%,但 20 年后迅速上升至约 20%。尽管低剂量用药发病风险低,是否有长期使用 HCQ 的安全剂量仍未知。

视网膜毒性相关风险因素

日用剂量是毒性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其他主要因素及次要因素见表 1。

1.jpg

筛查

1. 筛查目的

HCQ/CQ 视网膜毒性不可逆,且停药后细胞损伤仍会持续,若发展为视网膜靶心病变,则中央凹逐渐变薄,最终导致视力丢失。但若能在 RPE 损伤前发现毒性迹象并及时停药,则中心凹不会损伤,筛查目的即在于此。

2. 筛查频率

(1)基础筛查

所有长期服用 HCQ/CQ 的患者用药一年内都应进行基础眼科检查,以确定眼底表观及功能状态,指导用药剂量。视野测试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 OCT)也很有效,但如果患者无局部黄斑变性及青光眼等异常,则无必要接受。

(2)年筛查

若患者 HCQ 毒性风险低,用药剂量适宜,则年筛查可延迟至基础筛查 5 年后。一旦毒性风险升高,患者应立即接受年筛查,由于毒性效应较慢,及时发现便可有效遏制。若有需要,应进一步提高筛查频率。

3. 筛查技术

2.jpg
自动视野检查较敏锐,一般可发现早期颞下方黄斑病变(图 2a);SD OCT 可显示中央凹感光层局部变薄,这是毒性效应的重要指示(图 1c 及图 2d);mfERG 能有效检测视网膜后极部病变,在毒性反应早期,中央凹及外周黄斑视网膜电图响应较弱(图 1b 及图 2b);FAF 可反映早期中央凹及外周黄斑光感受器损伤(图 1d 及图 2c)。

微视野检查理论上比自动视野测试有效且可靠,但实际操作复杂;自适应光学视网膜成像可显示早期视锥细胞损伤,目前仅用于研究。

高风险患者及视网膜病患者管理

没有证据表明食疗或药物疗法可预防、治疗或降低 HCQ/CQ 毒性风险。一些年龄相关性黄斑患者或黄斑营养障碍患者被建议避免过多日晒,服用叶黄素及玉米黄质,以保护中央凹,但这究竟是叶黄素及玉米黄质发挥作用,还是 HCQ 停用后毒性降低,目前尚无定论。

一旦出现毒性迹象,医师应与患者一同作出停药决定。

2016 版指南更新之处

1. 对于毒性统计风险,2011 版参考文献纳入患者少,仅有严重毒性结果。2016 版参考文献纳入患者 2361 名,服用 HCQ 长达 5 年,且借助筛查测试在视力恶化前即发现 HCQ 毒性。

2.2011 版强调累积剂量,即将日用剂量及用药持续时间合并为一个风险指示因素,但相对于日用剂量,持续用药时间评估风险更加精确,故 2016 版将二者分开,作为 2 个风险因素。

3.2016 版将配伍药物它莫西芬作为一个风险因素,因最新研究表明其可将毒性风险提高 5 倍。

4.2011 版将肝脏疾病作为一项主要风险因素,而将黄斑疾病作为次要因素,2016 版恰好相反,且把年龄从风险因素中去除。

5.2016 版增加了微视野检查及自适应光学视网膜成像 2 项有价值的新筛查测试。

3.jpg
图 1 显示一位 48 岁欧洲女性患者日服 HCQ 8 mg/每千克体重 25 年后产生中央凹黄斑病变。a 显示眼底正常,b 为 mfERG 显示中央凹视网膜电图响应弱,c 为 SD OCT 显示中央凹变薄(箭头所示),d 为 FAF 显示中央凹增强荧光(箭头所示)


4.jpg
图 2 显示一位 42 岁中国女性患者严重黄斑变性,患者日服 HCQ 8 mg/每千克体重共 8 年,之后日用量减半服用 2 年。a 为 30-2 视野测试显示中央凹外周区局部环状暗点,b 为 mfERG 显示视网膜电图响应弱,而颞下外周黄斑相对较强,c 为 FAF 显示黄斑附近弓形血管增强荧光(左箭头示),周边减弱荧光表明 RPE 早期(右箭头示),d 为 SD OCT 显示外核层显著丢失(左箭头示),RPE 开始发生(右箭头示),与 c 呼应

编辑: 杨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