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视网膜病变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还有争议。微量白蛋白尿已被证明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DR),但它与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还不得而知。糖尿病肾病患者视网膜血流减少,因为脉络膜接收所有眼血流的95%左右,为视网膜外层的血管供血,早期DR可能与脉络膜血管系统的异常有关。
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有增强深度成像模式,通过该模式能够在正常或是处于疾病状态眼测量出脉络膜厚度(CT),最近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 CT可能会发生变化。目前为止,还没有分析CT和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本研究作者FARIAS博士等分析了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出现或只发生了轻度DR时,微量蛋白尿与CT的变化情况,其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Ophthalmology上。
研究纳入了在2013年3月至9月之间,连续就诊于巴西的阿雷格里港一家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无或有轻度DR,根据尿中微量蛋白的不同病人被分为2组(正常白蛋白尿与微量白蛋白尿)。所用病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研究方案获得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立体彩色眼底照相,和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者对患者的糖尿病确诊时间,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和吸烟习惯等数据也进行了评价。
使用SD-OCT深度成像模式进行扫描成像(海德堡工程有限公司,海德堡,德国)。测得的CT以双盲的方式进行观测,由有经验的观测者以500毫米的间隔在距离中央凹鼻侧和颞侧不超过2500毫米范围内进行测量,脉络膜厚德在频域OCT范围由色素上皮细胞的高反光带外缘至巩膜内缘。
正常白蛋白尿和微蛋白尿患者之间CT差异通过广义估计方程进行比较。并通过该方程校正同一患者双眼测量值的差异。广义估计方程模型也被用于分析的CT测量变量,高血压,吸烟习惯,糖尿病病程的等影响。 结果64眼中,检测两组之间平均CT差有15毫米(95%可信区间(CI))。所有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18.0版(SPSS公司,芝加哥,IL)进行统计分析。
对33例糖尿病62只眼的前瞻性,横断面分析。两组患者基线特征除了糖尿病病程外无差异,糖尿病病程,微量白蛋白尿组略长(11.9±9.4和9.6±5.7年,P = 0.038)。显示平均CT在由SD-OCT每个点的测量平均CT,脉络膜是在微蛋白尿组更薄(图1)。黄斑区下方CT,正常尿和微量白蛋白尿两组比较差异显著(284.03±12.56与228.87±14.44微米,P = 0.001,95%CI,21.88-88.44)平均CT测量值从中央凹鼻侧500微米至颞侧2000微米两组显著不同,在中央凹鼻侧500至2000微米测量值无差异。
各组中的每个患者的双眼之间没有差异(P =0.7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T测量与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糖尿病病程,或吸烟习惯相关。
既往的使用SD-OCT研究已经证明,糖尿病患者CT会发生变化。然而,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在本研究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脉络膜更薄,在中央凹下或颞侧区域脉络膜厚度在两组病人中差异显著。
图1:采用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糖尿病患者眼部脉络膜图像(A)微量白蛋白尿和(B)正常白蛋白尿。请注意上图脉络膜弥漫性变薄以及脉络膜大血管在布鲁赫膜和色素上皮间的近似闭锁。
事实上,脉络膜越厚,CT 测量平均差异越大。因此,如果样本量足够大的话,黄斑鼻侧测的测量结果将会有统计学意义。
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提示全身性血管功能障碍,血管的功能和结构出现异常,包括内皮功能障碍,顺应性降低和动脉粥样硬化。这可以解释这些患者观察到的CT减少,并且可以做为患者的糖尿病微血管脉络膜损伤的更早期证据,因为这时也可能还查不到视网膜的微血管瘤。
本研究的局限性是样本量相对较小,并未能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如CT值的昼夜变化。此外,虽然CT测量由有经验的视网膜专科医师进行手工测量,而且患者身份信息和临床资料都被盲法处理,但我们没有建立分级制度以使CT测量的可重复性更好。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发生了明显脉络膜变薄,尤其是在中心凹下区域和黄斑中心凹颞侧。这些数据表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降低CT可能是脉络膜微血管损伤的标志,比微动脉瘤,出血等视网膜血管变更明显,可以被用来作为早期DR的风险标记。当然,还需要更大样本的纵向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来阐明CT在2型糖尿病患者DR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和全身微血管病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