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很认真保护眼睛,还是近视了。
而有些人,不论怎么用眼,视力还能达到 5.1。
近日,#原来真的有不近视体质#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引起大家的讨论。
长期不科学使用眼睛,视力却没有受损,听起来着实让人羡慕,真有这样的「天选之子」吗?真的有不近视体质吗?
假的吧,怎么可能存在这种体质。
不不不,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神奇的体质。
不信的话,就跟深圳市眼科医院一起往下看吧。
一网友评论:「我看了二十几年的电视,十几年的手机,眼睛视力还是 5.1、5.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谈到近视,那我们得从「远视储备」说起。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远视储备」
大部分孩子在出生后,眼睛都处于远视状态,这是正常现象,被称作远视储备,是眼睛自带的一笔宝贵财富。
远视储备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耗,不同的消耗速度决定了孩子是否近视。
远视储备就好比银行卡上的钱,不良的用眼习惯就是在「花钱」。
如果钱花的过快,加上目前又没有任何方法「赚钱」。卡里的钱就会被快速花光,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近视。
有的人是天生的视力富二代。
那为什么会有一部分人怎么「花钱」都不近视?
眼科医生解释,大致有这几种情况——
①小时候这类人有高度远视,也就是钱怎么都花不光,但会引起弱视,治疗好,到成人后视力稳定,自然不近视。
②有类人群中度远视,并且幸运地没有引起弱视,储备足以支撑到 18 岁以后视力稳定,也不会近视。
③还有一类人群,其实已经是近视的状态(即眼轴长),但因为他们的角膜曲率平,代偿了近视度数,因此自我感官也是不近视的,这跟近视飞秒激光手术是一个原理。
别羡慕的太早,医生提醒:不近视体质,虽然让人羡慕,但上了 40 岁以后,可能他们会出现看近不清,调节不足,老花会来得比别人更早一些。
不近视体质的人确实存在但是这类群体只占少数,而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严峻,近视率居高不下,近视越来越低龄化、重度化,成了让人头疼的现象。
预防近视,正确用眼很关键!
先天的远视储备是父母给的财富,后天的用眼习惯才是你的「硬实力」。
近视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如果父母是高度近视,孩子遗传近视的概率会增加,但眼下,大部分孩子的近视还是后天因素影响居多。
户外活动时间不足;
学龄前过度教育;
睡眠时间不达标;
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
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用眼习惯。
都是导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防控近视,就要从源头上防控不良用眼习惯,并且好好护眼。
01 控制电子产品使用
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减少让孩子在屏幕前做作业的时间。
每天累计使用电子产品不宜超过 1 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 30~40 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 10 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02 避免不良用眼行为
监督并随时纠正孩子不良读写姿势,应保持「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与书本距离应约为一尺、胸前与课桌距离应约为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约为一寸,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 40 分钟。
03 每天 2 小时户外活动
自然光照可有效预防近视,是目前倡导的首要预防近视措施。一般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目」浴阳光 2 小时以上。
注意避免眼睛直视太阳,防止过强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
04 从小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如果发现孩子看黑板眯眼睛、歪头,侧头写字,看东西姿势不正确等情况,就要考虑是不是孩子视力不正常了,要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
在临床上很难及时捕捉到假性近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这就需要家长、老师密切关注孩子视力,定期做视力筛查,尽早发现孩子视力下降。
不管你的远视储备有多少,都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一旦近视,是不可逆的,近视只能被「矫正」,不能「治愈」!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视力问题,早发现、早防控!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