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外打拼奋斗,最怕的不是生活辛苦劳累,而是生病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如果再加上语言不通,常常会感到更加的无助和惶恐。
28 岁的林先生(化姓),今年 3 月就经历了这样的「至暗」时刻。
视网膜脱离
28 岁的内地居民林先生,过去一年一直在香港工作,今年 3 月,林先生发现自己左眼看东西时总是有东西遮挡着,一开始他没注意,直到有一天视力突然急剧下降,这时他吓坏了,连忙跑去香港的一家医院检查。
经检查,林先生的左眼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建议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林先生在香港的病例,显示其左眼视网膜脱离
在关键时刻,林先生却决定从香港返回深圳求医。回想起当时在香港就诊的经历,林先生仍有些许彷徨无助:「我看着病历上陌生的英语单词,听着不太懂的粤语,身边又没有亲戚朋友,那一刻,只想回来。」
按照当时的防疫规定,虽然林先生的新冠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但境外归来要有 14 天的隔离期。尽管如此,林先生还是选择回到深圳,住进了隔离酒店。
开通绿色通道,按新冠确诊患者手术标准进行手术
林先生住进隔离酒店当晚,就被转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深圳市眼科医院随即指派专家前往,在身穿防护服的状态下对林先生进行了检查。
身着防护服的眼科医生
检查结果的发现,林先生左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诊断明确,需尽早安排手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属于眼科急症,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的成功率较高,预后好,但若不及时进行手术干预,视力将会不可逆性下降,而且随着病情进展,会有失明和眼球萎缩的危险。
若待隔离期满再行手术,林先生的病情将会进一步发展,视力进一步下降,使病情复杂,预后变差,情况紧急,眼科医院决定拟定手术方案,尽快为林先生做手术。
因为林先生还处在隔离期,按新冠防疫要求规定,林先生的手术,将严格按照给新冠确诊患者手术标准进行。
排除万难,手术在隔离病房内成功完成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对手术医生的技术操作、设备器械要求较高,需要眼底病专科医生在专业设备的辅助下,以高超、精细的技术完成。
而市三院应急院区的手术室是为疫情专门建设的,并非眼科专业的手术室,无法满足林先生的手术要求。这也是应急院区手术室建成以来,开展的第一例高难度、精细的眼科手术。
为此,眼科医院调配了专业的手术医械,并指派眼底外科副主任马大卉医师带领手术团队,按防疫要求进行了消毒、更衣、接受隔离衣和防护服穿戴的培训后,前往市三院为林先生进行手术。
林先生转入市三院的第二天晚上,眼科医院手术团队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手术衣,从隔离舱步入了手术室。
手术团队和林先生交流病情,解释手术的方案和风险
「太难了!」回想起那晚,马大卉医师忍不住感慨,戴着多层的手套,穿着防护服的高温闷热,护目镜起雾的干扰……本来稀松平常的手术操作,因为疫情防护的标准变得异常复杂。
尽管如此,手术团队仍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为林先生实施了手术。由于手术及时,林先生恢复迅速,术后第三天左眼矫正视力已经恢复至 0.6,术后两周返院复查更是恢复到了 0.9。
两周后复查左眼视网膜裂孔封闭,复位成功
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的高危人群
回想起这次手术经历,林先生在感激之余,还感到十分懊悔。原来,造成林先生此次视网膜脱离的罪魁祸首,是他 900 多度的高度近视。
术后复查时,林先生自我反思,「我原来以为高度近视只是镜片厚度变厚,只要一直戴眼镜就行,没想到视网膜还会掉了,我以后一定会定期去做眼科检查。」
为什么高度近视患者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人群呢?
因为近视会导致眼轴长度增加,正常眼的眼轴通常在 23-24 毫米的范围,而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通常会大于 26 毫米。
我们的眼睛就像气球一样,气球吹到一定大的范围,就会有暴炸的危险。当眼轴长度超过 26 毫米,眼球壁组织受到牵拉变得越薄,位于眼球壁内侧的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概率就更高,因此,高度近视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几率比非高度近视者要高 7-8 倍。
对此,深圳市眼科医院眼科医生建议:
高度近视患者应每半年做一次眼科检查,以尽早发现并处理眼底病变。
同时,日常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做剧烈运动,避免使眼压变化过大而造成视网膜脱离。
一旦出现看东西有黑影遮挡、视力突然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眼科就诊,让医生检查是否是视网膜脱离。
一般来说,视网膜脱离越早诊断,越早进行手术,成功率越高,视力恢复也会越好。
高度近视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眼底,绝大部分的眼底疾病都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尽早诊断做手术,就能很好的保障日后的生活质量。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