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gardt病为双眼对称性、进展性、遗传性黄斑萎缩疾病,可引起中心视力严重下降,视网膜后极部伴或不伴有黄色斑点,常见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TGD1),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TGD1为光感受器细胞特异的ATP结合盒式转移体(ABCA4)突变所致。
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第二大学眼科的弗朗西斯教授对STGD1患者黄斑的形态、功能进行研究,认为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微视野检查(MP)有助于患者视功能检测随访,结果发表于2014年8月刊Ophthalmology。
该研究纳入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就诊于那不勒斯第二大学遗传性视网膜病变会诊中心的56名患者,发病年龄小于30岁、临床/分子学诊断为STGD1,中位随访时长为2年。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部检查结果、全视野ERG、黄斑MP、OCT。
所有病人根据眼底病变进行了Fishman分级:I型中心凹小片萎缩、局限的中心凹旁黄白色斑点;II型整个后极部视网膜大量黄白色斑点;III型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样改变。Lois全视野ERG分组:I组全视野ERG波幅正常;II组暗适应ERG正常,但明适应b波波幅降低;III组明、暗适应ERG均异常。
OCT分类:I类黄斑中心凹IS/OS保留;II类中心凹IS/OS出现缺失;III类中心凹大于1个视盘直径范围内IS/OS广泛缺损。固视分级:I级稳定,75%注视点位于固视中心2°内;II级相对稳定,75%注视点位于固视中心4°内;III级不稳定,位于固视中心4°内的注视点少于75%。
视网膜对应点(PRL)位置分期:I期,中心凹,无异位对应或PRL离心度<2°;II期旁中心凹,PRL离心度<8°;III期,中心凹外注视,PRL离心度>8°。
56名STGD1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15.3岁,纳入时平均年龄为27.4岁,平均患病时长为12.1年,中位BCVA为0.01。
49名患者OCT分析,平均RPE病变面积为2.6mm2,4.1%患者中心凹IS/OS得以保留,59.2%患者IS/OS缺失,36.7%则广泛缺失。半数STGD1患者微视野的平均灵敏度下降(平均10dB)、固视不稳。纵向分析:患者RPE病灶以每年0.282mm2增加,BCVA以每年0.04的速度下降、黄斑灵敏度以每年1.18dB的速度。随访观察期间并未发现患者眼底、ERG有显著改变。
发病年龄越早,则出现IS/OS广泛缺损(III类)、ERG反应熄灭(III组)、中心凹外注视PRL(III期)、III级不稳定固视的风险越高。
综上可见,黄斑微视野检查、OCT在Stargardt病随访观察中的重要作用,其可对视功能进行量化,可用于基因治疗等Stargardt病治疗临床试验效果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