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呈透明胶状,98-99% 是水和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大分子。玻璃体混浊通常为老龄化表现,导致玻璃体液化和塌陷(脱水)。易引起玻璃体混浊的疾病有中间葡萄膜炎和/或后葡萄膜炎史、星状玻璃体变性、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及因各种眼部手术、眼内注射引起的感染性或无菌性眼内炎症,淋巴瘤、淀粉样变性、内源性眼内炎等系统疾病也可引起玻璃体混浊。
玻璃体混浊,又称为飞蚊症,是临床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常见的诱因是玻璃体后脱离(PVD),飞蚊症尽管会引起视觉障碍,临床仍以保守治疗为主,当飞蚊症持续并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及日常生活时,应当考虑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美国埃文斯维尔市塔利眼科医院的 Sommerville 教授,分析了飞蚊症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利与弊,2015 年 5 月发布在 Current Opinion in Ophthalmology。
治疗措施
激光玻璃体消融术能有效清除大的玻璃体浮物,而有报道称激光治疗后,仍有 61% 的患者存在黑影飘动,且症状仅轻度改善。另外,激光玻璃体消融术也存在损伤黄斑或晶状体的潜在风险。
相较于以前的 20 G,23 G、25 G、27 G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玻切术) 的出现使得玻切术可以在越来越小的切口下完成,伤口不需要缝合,减小了术后眼部异物感,及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眼部并发症的风险。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目前被认为是治疗飞蚊症的最佳选择。
一些研究已经证实微创玻切术治疗飞蚊症具有低风险、疗效显著、明显提高视力,同时患者的满意度也较好。Schiff 等于 2000 年进行一项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采用传统的 20 G 玻切术治疗飞蚊症后,患者视力改善,近距离活动、周边视觉、心理健康也得到显著改善。
Sebaget 等提出飞蚊症患者行 25 G 玻切术后,对比敏感度得到显著提高,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完全缓解。然而,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并没有显著提高。
Mason 等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项研究,纳入 168 只眼行 25 G 玻切术,研究显示术后患者平均视力从 0.5 提高到 0.8,对每位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调查,手术成功率为 94%,满意率为 96%。
搜集作者本人过去 3 年行微创 25 G 或 27 G 玻切术治疗的 136 名飞蚊症患者 157 只眼睛,术后患者视力均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达到较高的满意度。
玻璃体切割术的并发症
一些研究表明,玻切术后患白内障的机率为 22.5%-60%。Sebag 对术后平均随诊 17.5 月的患者进行分析,认为术中不诱导 PVD 和保留前玻璃体,可以将白内障的发生率从 50% 降至 23.5%,这可能与防止晶状体暴露于氧环境中有关。
玻切术、冷凝、激光等造成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为 0-16.4%。Sebag 纳入 60 位飞蚊症患者进行一项研究,采取术前冷凝、术中不分离后玻璃体的措施,避免了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Rahman 提出,玻切术中诱导 PVD 是造成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重要危险因素。玻切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高达 10.9%,有报道称迟发性视网膜脱离可最迟在玻切术后 4 年发生。
而 Mason 等研究中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为 7.1%,认为诱导 PVD 与视网膜裂孔的形成无相关,25 G 玻璃体切割手术的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 0%。
Tan 提出飞蚊症玻切术后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 5.5%,即使有视网膜裂孔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风险,诱导 PVD 和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治疗措施仍是保留后玻璃体。
其他术后并发症有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前膜、玻璃体积血、黄斑裂孔、脉络膜积血,但发生率都很低。Henry 和 Parket 分别报道了飞蚊症患者玻切术后可出现眼内炎和继发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并发症。
作者本人无术后发生白内障的病例,并发现,患者因知道自己的晶状体迟早会因白内障而需要手术,故更希望通过手术消除飞蚊症。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玻璃体积血(1.9%),玻璃体前膜(1.9%),黄斑囊样水肿(1.3%),视网膜脱离(1.3%),没有发生眼内炎病例。总体来说,有 4/5 的患者认为比起术后并发症来说,飞蚊症的消除更重要。
作者认为,对于有症状且无 PVD 的飞蚊症患者,应诱导 PVD,行彻底的玻璃体切割术,可以降低飞蚊症复发的风险,但可增加了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
结论
飞蚊症目前的治疗包括激光玻璃体消融术和玻切术,二者均有利有弊。玻璃体切割手术是微创手术,是治疗飞蚊症有效的措施,纵然有一定风险,却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症状的飞蚊症患者往往原意承担一定风险选择手术。